当前位置:首 页 > 凤凰茶史

单丛茶栽培

发布时间:2021-01-15     浏览次数:1588


(一)凤凰单丛茶栽培历史


凤凰单丛茶栽培历史悠久。据二十五史《宋史·本纪》载:南宋景炎二年(1278),宋帝昺南逃到潮州。民间盛传宋帝路经凤凰乌岽山,口渴难忍。侍从们从山上采下一种叶尖似鹪嘴的树叶加以烹制,饮后既止渴又生津,受到了宋昺帝的大加称赞,故被后人广为栽种,并称此树为“宋种”或鹪嘴茶。起初人们将成熟的茶果取回,种植于房前屋后,以后又逐渐种植到山上。当时的茶园,茶树的种植没有一定的株行距,都是满天星的单株种植,亩植几十株,有的还与林木混种。茶园不加管理、不施肥、不喷药、不修剪,任其自然生长。茶树高度普遍在三、四米以上,有的高达七、八米,采茶时需登高凳或爬到树上采摘。在乌岽山至今仍可看到此种采摘方式,村民们还存在不施肥、不喷药、 不修剪,任茶树自然生长的习惯。现存的老丛茶树也是无规则满天星分布的。

潮州凤凰山的产茶历史,据明朝嘉靖十四年 (1535年)戴曝主修的《广东通志》(初稿)载:“茶……潮之出桑浦者佳”。清朝康熙年间,饶平知县刘抃主修的《饶平县志》记述:“山川:待诏山(今之大质山),在县西南十余里,四时杂花竞秀,名为百花山,土人植茶其上,潮郡称待诏茶;风凰山,在县治西十里,高压诸峰,山顶翠如风冠,乘风能鸣,与郡城西湖山相应;凤髻山,在大尖峰下,五峰如云。物产:茶,粤中旧无茶,所给皆闽产。稍有贾人入南都,则携一二松萝至,然非大姓不敢购也。近于饶中百花、凤凰山多有植之。而其品也不恶,但采炒不得法,以至苦涩,甚恨事也。茶种地宜风宜露宜微云,采宜微日,宜去梗叶,落病蒂,炒宜缓急火,宜善揉生气,宜净锅,宜密封收贮。兼此者,不须借奢隣妇矣。”

古文献对产茶史的记载固然重要,但凤凰乌岽山现存几百年的高大茶树更具说服力。当代学者己将潮州的产茶史追溯至唐代。据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所长程启坤、研究室主任姚国坤撰文《论唐代茶区与名茶》中记述:“据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主编的《中国茶树栽培学》论述,认为唐代茶区除《茶经》所载的43州外,实际上还有33州,共76州。”在列表中潮州是记载的产茶州名和重点产茶地之一。

凤凰山茶树的栽培自古代至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前,主要分布在海拔500米以上的乌岽山、鸟髻山、竹竿山、大质山、万峰山、南岭山等高山地带。


(二)、凤凰单丛茶栽培方法


凤凰茶树,是一种经济价值很高、年限很长的常绿作物,树龄长的达数百年,少则几十年。长期以来,凤凰茶农十分重视栽培技术的应用,注重在开辟茶园、选种育苗、茶树护理和采收茶叶等方面进行精工细致地管理。现在的凤凰茶农保留了凤凰历代茶人积累下来的宝贵经验,传承和发展了一批良种选育和栽培方法。现将主要栽培技术措施概述于下:

1、 园地的开辟

根据茶树适种性,高山的环境气候优于低山,培养出来的茶树富含矿物质,品质好。山窝藏风聚气,土质肥沃,茶树生长快,寿命长;根据乌岽山的地理走向,东北坡比西南坡的日照时间短,土壤湿润,蒸发度较小,茶树的寿命会较长。印证了“ 阳日之早, 高山之阴”。

开垦“工字形”梯级茶园,并要求做到头上戴帽 (即山顶植树造林),脚下穿鞋(山下种杂粮等作物)。在山坡上修筑梯级茶园有着极其复杂的讲究,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开垦茶园的主要形式有:用石块筑成梯壁 (俗称厍坎)开垦茶厍;锄取草皮土砖砌成茶厍;开壕沟式 (俗称撩壕)的茶园。下面略谈这三种形式的具体做法:

1)用石块筑成梯壁的茶厍。在长满石头的山坡上,就地取材,垒砌石篱,并用小石填砌梯壁的基脚,使其牢固。梯壁随着逐渐升高而逐渐内倾斜(俗称反倒水型),以保持稳固,防止崩垮。这样自下而上,逐级筑砌起来,在山势弯曲的地方,梯壁随大弯而弯,小弯便取直筑砌。乌岽村的茶园,因山坡陡峭,许多梯壁高达15尺。今天在乌岽、大质山、凤鸟髻等山脉,这样的茶园迭片美观,举目可见,比比皆是。

自古以来,茶农们十分珍惜土地资源,连一厘一毫都不抛弃,见缝插针。在石崛、石隙、石缝之边,根据地形筑起石篱,造出别有一格的,只能种上一株茶树的茶厍,这种盆栽式的茶园,十分奇妙!

2)用草皮砖筑成的茶厍。在土层深厚的山窝里,用锄头打成长3040厘米,宽2025厘米,厚15厘米左右的草皮砖 (不带有茅草根和土获头的)。翻过来垒砌,将草皮压在下面,上下层相互交错成品字形,用力压下,使其筑砌坚实。同时,边砌边填土,砌一层填一层。至填平后,再填厍面为反倾斜坡形,以防厍坎和土层风化、压实后崎呕不平,而引起水土流失。茶厍后方开一条宽50厘米的沟,作为蓄水和排洪之用,沟边留设“鹧鸪路”(以备今后为茶树填补泥土的土垄)并与上面的厍坎相连。

(3)壕沟式的茶园。在较平缓的山坡上,清理好园基,按规划的要求,用锄头挖开宽1米,深0.5~0.8米的壕沟,然后,将两边的表土和草根填入沟内,让其发酵腐烂,增加土壤的腐殖质。

不论哪种形式的开垦,都要保证茶园的肥培管理质量,做到深、净、肥、熟四个标准:“深”是指开垦要挖掘深,保证有50厘米的土层;“净”是要把茅草根、土获头、树头、树根清除干净;“肥”是把原来的表土或火烧土回填于茶沟和下足基肥,或种上绿肥、花生、木薯等作物,调制土壤的肥力;“熟”是让压在泥土里的杂草、树叶腐烂、熟化,使土壤中空气、水分、养料调和,为茶树生长打下良好的基础。

2选种与育苗

古时候,凤凰茶仅有乌龙茶和鸟嘴茶两个品种。凤凰山地处高山峻岭,交通不便,与外界隔绝,茶叶销售受阻,市场不成规模,茶农采取自种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茶叶发展缓慢。 至南宋末年,乌岽山李仔村李氏始采取选择较好的茶树,取其茶果茶籽,用点穴播种的方法进行播种,培育出了一片较好的宋茶树。

明代弘治十五年间 (1502年),凤凰茶成为朝廷的贡品。因要纳贡,茶农的生产积极性受到了挫伤,故不重视茶业生产,更谈不上选种育苗。

清代康熙四十四年 (1705年)春,饶平县令郭于蕃 (四川富顺县人)在《游记手札》中叙述“(凤凰茶树)干老枝繁而叶稀。询及土人(凤凰人),何以品种不一,又有龙团、蟹目、雀舌、丁香诸状……”这说明当时品种复杂,茶农不重视选种。郭于蕃在县衙里接见凤凰乡绅父老时,曾多次询问茶叶生产的事,并敦促茶农要培育优良的茶树品种。

后来,经茶农认真选育,鸟嘴茶才逐渐分离为鸟嘴茶变种、黄茶 (又名细茶,即今黄茶本)。至光绪年间,凤凰茶区己培育出数样优质茶的株系,并制出一些品质优良的鸟嘴茶。这些茶随华侨或往海外谋生的凤凰人漂洋过海,到安南(今越南)、金塔 (今柬埔寨)、暹罗(今泰国)等地销售,深受嗜茶者的欢迎,成为市场上的抢手货。从而激发起茶农们选种育苗,采制好茶的积极性。

每当霜降季节,茶农纷纷上山,从生长壮旺的名丛茶树上选摘无病虫害、果实饱满的茶果。经曝晒后将茶籽洗浸两天,让其吸足水分,然后采用两种规格(单行株距为5市尺,双行的为5×3市尺),或按茶园的宽窄灵活而定,以每穴1~3粒茶籽,播种在新垦茶园里。盖上湿润的泥土,让其生根发芽。当茶苗长至尺来高时,存优去劣,选定一株苗,其余的移植或抛弃。

凤凰茶人,不断地在实践中总结经验,逐步改进选种、育苗、种植、管理等方法和技术,从点穴直播到单粒条播,发展到苗床散播和苗床条播,以至营养钵育苗,一步步地向前发展。尤其是从种子育苗的有性繁殖,发展到长条茶枝扦插、短穗扦插,以至嫁接换种的无性繁殖,更是高出一筹。这个过程,贯穿着不断地选择、鉴定优良品种,提纯复壮的工作。1898年乌岽李仔坪村村民文混,爬山越岭到“去仔寮”村,采回大乌叶单枞茶枝进行扦插,经精心管理培育出“八仙过海”单枞茶。这一尝试的成功,打破了一贯以来用茶籽直播育苗的传统方法,开创了用无性繁殖育苗的新方法。(3-2-12茶籽播种) 1905年,乌岽山下的“去仔寮”村民黄芬,为了拯救濒临死亡的名丛“大乌叶”茶树,仿照嫁接龙眼(学名桂圆)树的方法,将“大乌叶”嫁接在鸟嘴茶树上,涂上黄泥,并用稻草拧成绳,紧紧的把它们缚住,再用黄泥包裹。这样嫁接了十多株,虽经他辛勤管理,却只成活一株。虽然成效不是很好,但却是开创了“接种茶”无性繁殖技术。1990年秋,凤凰镇开展了挖掘、继承、发展 “接种茶”技术的群众运动。茶农们根据无性繁殖的原理,借鉴黄芬的嫁接方法,研究新的技术,大胆地迸行劈接法、单芽切接法和单芽皮下腹接法等一系列的试验 ,并成功地总结了一套做法和经验:

(1)嫁接时间

一年四季都可以进行,但在夏、秋两季最为合适。此时,接穗来源多,温度、湿度也较为适宜。嫁接的伤口愈合快,抽芽快,成活率高,生长健壮。

(2)工具和材料

锯、弹簧剪、电工刀、须刨刀片,10厘米长的小木桩,12厘米×20厘米聚丙烯塑料袋,包扎绳,遮蔽物等。

(3)嫁接方法

接穗的采选和贮藏:选择名优单枞茶树冠外围中上部己打顶的、半木质化的前季留养的枝梢。应具有生长充实,芽眼饱满,叶片完整,无病虫为害的健壮枝条。每个枝条可剪取1~4个有叶片和腋芽的接穗,接穗上的叶片应剪去三分之二,然后,用塑料袋包装保湿。原则上要求当天采穗当天接完。若接不完要贮藏或要运往外地,就要把接穗扎成小把,用清洁的湿布或草纸包后湿润,再外包塑料袋。一般可保存15~20天,但时间太长会影响成活率。

砧木的处理:每株茶树,根据需要留取若干主干,在离地面20厘米处锯成砧木 (若是直立型的高大茶树,必须采取台割后,让其发新梢,翌年才嫁接)。锯切口要求平滑。锯后用电工刀在砧木上打十字形,深度略长于接穗削面,然后用小木桩固定于劈口中间,再用刀把两端劈口修成楔形或者顺锯切口边缘,以等距分别斜削一刀成倾斜嫁接口,使砧木(主干)上为若干个接芽点。低、中龄茶树用弹簧剪剪成砧木,一般高度距地面5~10厘米(白叶单极茶为30厘米,并且适当留2~3枝侧枝),剪口要求平滑。在剪口低斜面一方,距0.5厘米处,沿形成层垂直切削一刀长0.4厘米,即略长于接穗的直径,深于接穗的斜削面。

切削接穗:接穗取一芽一叶(已剪去三分之二)一节,长约2厘米。在接穗芽叶下两侧各削切面,向内一侧削成大斜面,向外一侧削至皮层与木质层之间,长约1.5厘米。

插接穗:把削好的接穗插人已劈开的砧木接口,并使两者的形成层对准密贴,然后,拔掉砧木中间的小木桩。如果对接后不牢固,必须用尼龙薄膜带缚紧。

套袋:塑料袋开口朝下连同接穗砧木一起套住,袋顶应距接芽15厘米左右,然后把袋子口扎紧在砧木上,以保持袋内有一定的温、湿度。

遮荫:将锯(剪)砧木时锯下的茶树枝条插在嫁接好的茶丛边,在上面盖些茅草等遮阳物,透光率控制在30%左右。

(4)嫁接后的管理

补接和除萌芽。接后10~15天,应检查成活的情况,如果发现枯死即补接。发现砧木有萌孽芽要及时抹掉或剪除(若是白叶单枞茶要适当保留,候次年才除)以免造成品种混杂。

解除套袋。嫁接后约一个月,当接穗新梢生长接近袋顶时,可一次性或两次解除套袋。分两次去袋的方法是先剪去套袋顶端,让芽梢自然破袋生长,再过些日子解除套袋。过早或太迟解除套袋都会影响嫁接的效果。

除去遮阳物。当嫁接后抽出的第一轮新梢成熟后,即可逐步或全部拆除遮阳物。

扶梢和摘顶芽养蓬。拆除遮阳物后,为了防风吹折新梢。可用竹枝或茶枝立桩捆缚进行保护,当新梢第二轮次生长,高约50厘米时,可以摘顶芽养蓬。养蓬按常规的“摘高留低,摘强留弱,摘中留侧”培育树冠面的做法。

以上在老劣茶树上嫁接高香型单枞茶的做法,得到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和肯定。经专家鉴定,认为是高速度发展名优茶的有效措施。凤凰名优《茶树嫁接技术》的推广应用被中国科协列为向全国推广的十项农业实用技术成果之一。

3种植与管理

茶园管理是整个茶树栽培中极为重要的一环。俗话说:“三分种,七分管。”种是前提,管是关键。要使茶树生长旺盛,枝繁叶茂,稳产高产优产,就必须加强茶园管理。

(1) 适时种植

植前准备:茶园在种植之前必须进行土壤整理,茶沟要提前下足基肥。一般每亩下土杂肥、绿肥80100担,磷粉80100斤。把基肥深埋在茶沟内,让其熟化,上面用表土覆盖后方可种植。植后并起成比地面高45公分的小平畦。

适时种植:适时种植才能提高成活率。一般选择在茶苗上部根系生长进入相对休止期,下部根系生长较为旺盛的时候,即选择在晚秋初春这段时间移植为好。具体说来就是在11月至翌年2月,最好是12月至翌年1月。因为这段时间内,潮州正常的情况是阴天小雨季节,最适于移植。而幼苗移植后,它的根系经过一个冬季的生长,恢复了移植时所受的损伤,翌春就能正常生长,利于抵抗六、七、八月份高温干旱的侵袭,因而成活率比较高。但是在海拔较高的山区,还是以春季移植为好,最迟不能迟于二月份。

起苗准备:起苗最好选择雨后无北风或微雨天,起出的茶苗要避免风吹同时还要把茶苗根部蘸取黄泥浆后才植。在高海拔易受冻害的山区,最好采植后停放一段时间,待生长稳定后再进行移植以免影响成活率。移植时将茶苗直置于穴的中心,一手扶苗,一手填土,使苗木根系在穴内能自然伸展,并淋足定根水,然后填土至茶苗原位置,宜浅植,不宜深栽。天气干旱,土壤缺水时,可先打穴淋水然后种植。

种植密度:种植单丛茶园不可太疏,也不宜太密。一般应采用单行单株种植,株距40公分,行距140公分,每亩种1100-1200株;或采用双行单株种植,大行距130公分,小行距33公分,株距35公分,每亩2200-2300株。具体情况应根据条件而定,若以剪取插穗为主作为母本园的应采取双行单株种植的方法,如果是坡地茶园最好是采用单行单株种植方法。

2加强管理

由于单丛茶苗娇贵,较其它茶苗要求条件比较高,加上目前白叶单丛茶苗嫩稚,因而容易受高温烈日的伤害,不比一主半生以上的老熟茶苗,所以植后的初期管理要加倍做好。

临时遮荫:新植茶苗怕旱怕晒,必须采取临时遮荫,以保护幼苗安全渡过高温干旱季节。遮荫材料,原则上就地取材,可选择叶子较小,不易被风吹倒,不易脱叶,透光度好,耐烂植物的枝叶,如笔基草、松枝等。把这些枝叶插在距离茶树15公分的地方,按三角形插,每束35条,不能和茶苗的枝叶接触,以免灼伤嫩枝嫩叶。插后要经常检查。

茶园铺草:铺草能起保水、保土、防热、保暖、增肥、灭草等作用。因此幼苗期必须采用各种杂草、稻草、以及比较柔软的植物嫩枝叶等进行铺盖。

中耕除草:是茶园管理中的一项工作。历来备受茶农的重视,尤其是对幼龄茶园的精心管理。幼龄茶园是稳产高产茶园的基础,因此,通常每年浅耕3~4次,并且经常做到见草即除。老茶园的中耕除草通常每年二次,在春茶采摘后 (大约小满前后)和霜降前后进行。如果间种花生,黄豆等作物的茶园就等收成之后再除草。中耕除草进行时要配合压豆藤、绿肥作物和施土什肥。一般中耕深度0.8~1.2尺,并且做到:1.畦面前高后低,向后倾斜,防止水土流失;2.夏季树下泥土扒开,以防白蚁上树,冬季树下加土,以提高地温,预防树头受冻;3.茅草、土袄、香附等顽固杂草连根挖掉;4.修通后坎沟;5.鹧鸪路,梯坎上的杂草割除干净。

通过中耕除草,使茶园土壤疏松,除掉与茶树争吸养分的杂草,保证有足够的水分、空气、养料供应茶树旺盛生长的需求;使地表的茶根更新,侧根、主根向下蔓延生长,吸取地下深层的水分和养料;使茶园通风透光,消灭某些病虫孽生地,为茶园创造高产优质,提供优良生长环境。综观今天那苍劲茂盛的古茶林,为何可以茁壮生长了600多年,其根长一丈有余,树高6.2米,中耕除草就是其中的法宝之一。

及时追肥:施肥,茶农们掌握了茶树喜爱酸性土壤的特性,采用客入新黄土的办法代替施肥,使芽抽得长,茶叶长得嫩,茶树茂盛,达到增产的目的。在当今,提倡生产有机茶运用这一传统的简易方法,是一个值得推广的极好措施。这种方法是在每亩茶园客入黄土400~3500担,数年进行一次。

查苗补植:幼龄茶园头芷应及时查苗补缺,以保证全苗。补苗用的苗水要求苗龄与茶园幼苗相同,且生势旺盛的。

消灭虫害,特别指出“凤凰水仙茶中发现严重的茶蛀虫 (茶天牛),蛀食茶树根部,要采取以下有效的措施”:发现蛀虫时捕捉灭死;用石灰剂涂抹树干,防止成虫产卵;发现有新虫粪的茶树,可用药棉礁液体二硫化碳塞进虫孔内,1~2寸深,外面用泥土封住洞口,后来用二硫化碳治理茶天牛的成功经验由省农业厅罗搏揉工程师写成论文在国外科技杂志上发表,获得好评;消灭茶树上的寄生苔藓、地衣;实行台割修剪;间种豆类作物或绿肥和盖草。


前一篇:单丛茶加工方法与品质形成

后一篇:单丛茶的起源与发展

分享到:0